Posted in: 人间事 | Work

性别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自20世纪以来,性别问题成为当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围绕此有诸多观点与争论,女性主义者、社会学家、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阐述这一话题,但当我们着手理解这一理论的时候,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似乎很难说清,性别的未来依旧是笼罩在迷雾中。

现状:性别统治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不是平等的,这毋庸置疑,从最简单的城市设计规划出发:街道照明、公交车站、公共厕所等所有公共设施的配置,乃至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都隐含着一定的性别意识在其中。而在生活中,所有的资源也都将向拥有权力的男性倾斜,女人、儿童的需求不是公共政策的优先选项。

我们所有人千年来都在父权制社会中生存,作为个体的人将性别二元的对立映射到周围的环境。男人拥有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资源,男人压迫女人——性别统治,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生命在诞生初始是没有性别之分的,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物是因为生存繁衍的需要进化出两种性别,那么同样,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二元对立性别是否也是需要进一步解放的呢?对此,学术界也有许多看法。

Read more

Posted in: 字言片语 | Book Review

身份政治随想

从波伏娃起,说女人在父权制下的从属地位,是与生物生殖相关的。又或者女权宗教学者提出,基督教存在的父权制以及圣女/妓女的二元分法(同样的说法,在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中也有论述),还有女性主义政理论家指出,欧洲政治哲学的典籍中,总是把女性认为是混乱的制造者、危险的生殖标志,从而将她们从公共领域中排除。

从女性的概念出发,探讨现代社会的工作。现代社会的工作开始呈现女性化趋势,具体表现在:数量上,女性的比例增加了;男女工作时间灵活化;传统“女性性质”的工作越来越重要。虽然称作“工作女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促进了性别平等,也没有破坏性别分工,相反,它对女性在工作中和工作外的压迫更多了。比如,尽管女性进入了劳动市场,但她仍然要承担家务和生育,她的工作经常是非正式的,条件更加恶劣。在低技能、高密度的工作时长,女性是主导,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流动的比例越来越大。

与社会工作对应的家庭,也是性别规范化的机器,虽然性别分工受到批判,但它历史悠长。家庭不断在加强性别等级制度和性别规范,并且明确异性恋霸权。但遗憾的是,暂时也没有其他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可以替代家庭结构。

Read more

Posted in: 字言片语 | Book Review

女性主义阅读几则

《黑箱》- [日]伊藤诗织
《知晓我姓名》- [美]香奈儿·米勒
两部作品都是从受害者自身出发,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以及个人状态的变化,都质疑了社会文化对于女性的不公和刑事案件中对受害者的苛刻。不同之处是案件本身,《知晓我姓名》中香奈儿的事件可以算是一个公开事件,有目击者,人证无证齐全。作品着重描述了社会文化对受害者去人格化,自己如何重建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让人读来非常难受,但也很受鼓舞。《黑箱》则是一个隐私事件,书中伊藤诗织被侵犯后,过了5天才报案,在这期间,她洗澡、清洗衣物,包括还和加害者邮件沟通,在说辞上也有诸多矛盾之处,因此它受到的质疑更多。虽然相关研究显示,由于受害人当时情绪紧张以及受到重大刺激会形成认知障碍,从情理上可以解释,但这往往就会变成维权路上的障碍。

从案件的处理流程上,对于性侵事件,美国有非常完善的应对措施,这些对香奈儿帮助很大。但日本是没有约会强奸这样的认知的,对于性侵方面的一些日常科普也少的可怕。这跟我国类似,没有官方的、专门的强奸犯罪被害人救助机构,虽然妇联等机构有这个责任,但整体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取证、医疗以及心理疏导等环节都是缺失的,那么能够想象的就是如果一个女性在国内受到性侵,她很可能面对的就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的困局。

Read more

Posted in: 字言片语 | Book Review

厌女

厌女
厌女
女ぎらい
[日]上野千鹤子
2020.6.18

本书是女性主义著作中非常有名的一本,也算得上是东亚研究者中最知名的著作之一。作者受到美国学者塞吉维克的理论装置启发,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述了日本的厌女症,同时作者在序言中直言不讳,即使在中国,也可以用这个理论工具来解释很多现象,因为这是男人们一点都没变的证据,有网民说“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大概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厌女症,只是很多国家还没有人来研究而已。

塞吉维克的理论装置由“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三项要素构成,其逻辑的核心是男子气=不是/不像女人。男人并不是通过与女人的“对偶”关系成为男人的,而是通过与男人集团同化,也就是说必须让其他男人认可“是个男人”。

Read more

Posted in: 人间事 | Work

后现代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出路吗?

一直以来,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中都是边缘话语。《十月》杂志副主编、后现代主义艺术评论家欧文斯曾在其作品《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指出,西方的再现体系只承认以男性为主体的视像——是绝对中心的、单一的、男性化的……后现代主义揭露了这套将“再现权威化,阻挡、禁止他者的、使他者失效“的权力体系。如此,是否代表后现代主义能够成为女性主义的救星,或者说它们之间能够结成可靠地同盟呢?也许答案是否定的。

在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就已经提出“他者”的初始概念,指代自我之外的一切。区别于与代表权威的主体,“他者”是边缘、低级、被压迫的人或事。女性,就是被权利体系禁止的“他者”,她们在主流文化中缺席,甚至,为了发声,再现自我,女性不得不假定出一个男性的立场。后现代主义让“他者”变成理论建构与话语批评的重要工具,这为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女性主义找不到可以溯源的哲学精神,自古就没有女性哲学家,而从柏拉图到康德,男性哲人思考世界从来没有把女性考虑进去,黑格尔说非洲没有历史,事实上,女性一样没有历史。后现代主义对抗的是启蒙精神和宏大叙事,它不需要溯源,这又与女性主义完美契合。

Read more

Posted in: 字言片语 | Book Review

女性主义入门启蒙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李银河
2020.10.29

推荐所有身边的女性朋友都去读一下这本李银河的《女性主义》,该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学霸笔记,浅显易懂的将女性主义的发端、发展、流派、争论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对于一般读者起到入门科普,对于想深入了解的人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Read more

Posted in: 他山之言 | Translate

[翻译]女性主义女生、女同志:台湾流行音乐中重要的女生表现

作者:马嘉兰(Fran Martin)
翻译:Olive
选自:《世界上的女生:全球背景的女生史》第83-102页,珍妮弗·海格伦(Jennifer Helgren)与科琳·瓦斯康塞洛斯(Colleen Vasconcellos)等人合著,罗格斯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说明:本文注释如非特别注明都是作者注释。

作者简介:马嘉兰(Fran Martin),墨尔本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院士。
马嘉兰副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电影、电视、文学、社交媒体及当代华语世界其他传播媒介中的酷儿性学,同时也从事中文酷儿小说的文学翻译工作。学术著作有:《回溯:当代华语文化与女性同性想象》、《性定位:台湾小说、电影及大众文化中的酷儿呈现》、《天使之翼:台湾当代酷儿小说》、《亚太酷儿:性别与性的再思考》及《移动文化:亚洲酷儿新媒体》等。她目前正在从事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出资的“求学/自我求索”项目( http://www.mobileselves.org ),该项目专注于在澳洲大学学习的中国女留学生的研究, 为期五年。

20世纪90年代,有关女生的流行概念——“女生力量”、“女生乐队”、“女摇滚”,还有“辣妹(the Spice Girls)”、“暴女(Riot Grrrl)”、“赛博女孩(cybergirls)”等等——逐渐在欧美商业音乐中出现,在西方以外的地区亦然。西方语境和英语语言之外,“女生”的范畴如何?90年代的商业和流行运动中,“辣妹”等“女生力量”,经什么渠道传播到西方以外,转变为当地语境后,对本土女生和妇女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试图用90年代中期,我在台湾生活时非常熟悉,持续研究的个案:独立摇滚歌手、词曲作者和制作人陈珊妮,来分析女生文化在全球流动过程中非西方的表现,以解答这些问题。借个案研究我也想探讨,全球化的音乐女生文化和台湾本土的实例,如此复杂的文化交流该如何概念化。

Read more

Posted in: 字言片语 | Book Review

即使不写作,女性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2020.7.29

阅读《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明显感觉到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的风格。文章开头讲述花园漫步,餐食,图书馆与教堂等内容,运用了大量叙事与描写,看似和主题毫无关联,但俱在铺垫下文追溯女性写作的历史,女性写作处处受到压制,又和前文琐碎的日常形成呼应。

Read more

Posted in: 字言片语 | Book Review

女性应该怎样活着

妻子们的思秋期
妻子们的思秋期
妻たちの思秋期
[日]斋藤茂男
2020.7.12

前半部分读起来有些像两性婚姻心理咨询,所以更倾向于将这本书作为社会学观察的案例集,书中将很多问题粗暴归因为“幼儿还原主义”,着力于双方成长经历与心理状态的刻画,包括书中专家论述的“男女思维的差异,男性生存多靠在工作上追求利益,而女性往往没有感情就活不下去”,这种所谓的思维差异,也是长期社会性别桎梏的结果,而非先天使然,这一点书中的专家甚至都没有展开论述。作者本人也发现了结论的局限性,因此在后记中强调“思秋期”背后的原因,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

Read mo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