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人间事 | Work

性别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自20世纪以来,性别问题成为当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围绕此有诸多观点与争论,女性主义者、社会学家、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阐述这一话题,但当我们着手理解这一理论的时候,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似乎很难说清,性别的未来依旧是笼罩在迷雾中。

现状:性别统治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不是平等的,这毋庸置疑,从最简单的城市设计规划出发:街道照明、公交车站、公共厕所等所有公共设施的配置,乃至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都隐含着一定的性别意识在其中。而在生活中,所有的资源也都将向拥有权力的男性倾斜,女人、儿童的需求不是公共政策的优先选项。

我们所有人千年来都在父权制社会中生存,作为个体的人将性别二元的对立映射到周围的环境。男人拥有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资源,男人压迫女人——性别统治,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生命在诞生初始是没有性别之分的,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物是因为生存繁衍的需要进化出两种性别,那么同样,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二元对立性别是否也是需要进一步解放的呢?对此,学术界也有许多看法。

Read more

Posted in: 人间事 | Work

人与动物的启示

在原始时期,人与动物本无区别,其后人从动物世界中分离出来,因此,时至今日人仍然无法脱离其动物性。哲学家巴塔耶认为,动物性的爆发是一种“越界”,人可以通过对动物性的回归,获得一种至尊性;德勒兹认为,“生成-动物”,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看待世界的眼光会有所不同。

由此可见,动物性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被否定的原始状态,甚至一些艺术表达中,具备“动物性”是一种更好的状态。

一、人与动物的关系

当人开始意识到人和动物不同时,当人开始排斥、恐惧自身的动物性时,人性已经和动物性分开了,对于人与动物的区别,有以下一些观点:

1、一种说法是乱伦禁忌是人兽分离的标志——即便文明程度不同、历史形成不同,所有文化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母子/父女乱伦是绝对禁忌。弗洛伊德式的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有乱伦的原始欲望,但人类构建了乱伦禁忌的文化来遏制这一欲望。韦斯特马克虽然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但他同样认为人类避免乱伦而进化。

Read more

Posted in: 人间事 | Work

有关“动物性”的一点思考

在当代艺术策展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问题,这里说的不是艺术家聚焦动物保护之类,而是艺术家展现人类的动物性,表达自我、他人,以及他们对生命、社会、生活的看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

为什么通过动物来展现?人类虽然已经自诩为地球的主宰,但仍然受着动物行为的支配,人的本性无法脱离其动物性,“衣冠禽兽”“人面兽心”统统体现出人与动物的无法切割性,鲁迅先生曾说:“骂‘不是人’是最恶毒的话语,不是人,那是什么呢?只能是畜生。”。

人与动物的关系,即人在观察、对待其他动物的方式,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可以说,自古人与动物的关系在艺术展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未来,这一事实也不会改变。

Read more

Posted in: 人间事 | Work

后现代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出路吗?

一直以来,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中都是边缘话语。《十月》杂志副主编、后现代主义艺术评论家欧文斯曾在其作品《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指出,西方的再现体系只承认以男性为主体的视像——是绝对中心的、单一的、男性化的……后现代主义揭露了这套将“再现权威化,阻挡、禁止他者的、使他者失效“的权力体系。如此,是否代表后现代主义能够成为女性主义的救星,或者说它们之间能够结成可靠地同盟呢?也许答案是否定的。

在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就已经提出“他者”的初始概念,指代自我之外的一切。区别于与代表权威的主体,“他者”是边缘、低级、被压迫的人或事。女性,就是被权利体系禁止的“他者”,她们在主流文化中缺席,甚至,为了发声,再现自我,女性不得不假定出一个男性的立场。后现代主义让“他者”变成理论建构与话语批评的重要工具,这为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女性主义找不到可以溯源的哲学精神,自古就没有女性哲学家,而从柏拉图到康德,男性哲人思考世界从来没有把女性考虑进去,黑格尔说非洲没有历史,事实上,女性一样没有历史。后现代主义对抗的是启蒙精神和宏大叙事,它不需要溯源,这又与女性主义完美契合。

Read mo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