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嘉兰(Fran Martin)
翻译:Olive
选自:《世界上的女生:全球背景的女生史》第83-102页,珍妮弗·海格伦(Jennifer Helgren)与科琳·瓦斯康塞洛斯(Colleen Vasconcellos)等人合著,罗格斯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说明:本文注释如非特别注明都是作者注释。
作者简介:马嘉兰(Fran Martin),墨尔本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院士。
马嘉兰副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电影、电视、文学、社交媒体及当代华语世界其他传播媒介中的酷儿性学,同时也从事中文酷儿小说的文学翻译工作。学术著作有:《回溯:当代华语文化与女性同性想象》、《性定位:台湾小说、电影及大众文化中的酷儿呈现》、《天使之翼:台湾当代酷儿小说》、《亚太酷儿:性别与性的再思考》及《移动文化:亚洲酷儿新媒体》等。她目前正在从事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出资的“求学/自我求索”项目( http://www.mobileselves.org ),该项目专注于在澳洲大学学习的中国女留学生的研究, 为期五年。
20世纪90年代,有关女生的流行概念——“女生力量”、“女生乐队”、“女摇滚”,还有“辣妹(the Spice Girls)”、“暴女(Riot Grrrl)”、“赛博女孩(cybergirls)”等等——逐渐在欧美商业音乐中出现,在西方以外的地区亦然。西方语境和英语语言之外,“女生”的范畴如何?90年代的商业和流行运动中,“辣妹”等“女生力量”,经什么渠道传播到西方以外,转变为当地语境后,对本土女生和妇女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试图用90年代中期,我在台湾生活时非常熟悉,持续研究的个案:独立摇滚歌手、词曲作者和制作人陈珊妮,来分析女生文化在全球流动过程中非西方的表现,以解答这些问题。借个案研究我也想探讨,全球化的音乐女生文化和台湾本土的实例,如此复杂的文化交流该如何概念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