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像母亲那样平凡的人

“你在这些普通的女人身上看到的生命力,你看到她们的可怕的力量,其实常常是胜过男人的。在面对困难,在面对困境,在面对人生还有命运给她们的各种考验的时候,这些平凡不过的女性,她们展现出来的光芒,我觉得是很吓人的。”

听了黎紫书在一席的一期演讲《我的人生过成这样子,正是因为我要成为一个跟母亲相反的人》,她在演讲中提到的很多与母亲之间的过往,都仿佛在我身上也发生过,顺着她的思路,我不禁回想起了成长过程中的母亲,感触很深。

在我童年时期,父母感情并不和睦,走入大城市的父亲,和一直在农村坚守的母亲自然而然会产生观念上的分歧,加上本就对母亲不满的奶奶和姑父的挑拨,在我出生之前,这段关系就已经支离破碎。但为何又生下了我,大抵是因为父亲一贯的优柔寡断。我出生后,母亲带着我也一同来到城市,许是出于大男子主义,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母亲没有出去工作,因此,对于母亲,我最初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带有些怯懦的家庭主妇。

到后来,家里遭逢不幸的时候,每每家中有人来探访,说到后来母亲总是会哭起来,客人就会对我说些要努力坚强的话,那时候我也正值少年叛逆期,我的委屈和不满无处发泄,对母亲的印象也一度变成只会哭哭啼啼。读小学的时候,家长会都是父亲去参加的,到中学之后则只能由母亲去:她并不会像其他同学的妈妈精致打扮,当时家里的条件也不允许;母亲只有高中学历,而长期做家庭主妇让她并没有什么开阔的眼界,与人交谈时常“露怯”;从前在农村的时候,村头村尾都通过大声呼喊来对话,有时候在公共场合她也控制不住音量,大声喧哗成为焦点总让我觉得无比的尴尬……从前的我是多么敏感自卑,在意这些微小而无意义的问题,有时候我甚至有点不愿意她来学校。

又是从什么时候我开始重新认识母亲的呢?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犯罪、安全感与隐私

进入21世界第二个十年以来,全球高速发展的经济就已经走入了右侧曲线,而三年大瘟,更是加速了经济下行。研究显示,失业率会引发社会动乱,特别是青年的失业率值得重点关注感(觉这里甚至应该特指“男”青年),伴随失业潮欧美各地的动乱、街头示威爆发频发,甚至超过2008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今天看微信,上海也有民众上街。此外,失业率高会增加犯罪率,影响社会治安,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犯罪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美国电影《大空头》中说“失业率每上升 1%,就有 4 万人死亡”,按研究实际是37000,其中凶杀大约占650。类似的国内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短期内,不考虑经济增长和健康的内生性问题时,失业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了3.7%。

历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一直非常稳定只有4%左右,2020和2021年也不过是4.2%和4%,而2022年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3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关于音乐的一些事儿——由虾米关停想起

2021年开年的一个大事件,就是虾米音乐关停了。

在不少用户心里,虾米音乐的标签跟“专业“,”小众“等分不开的,它是一个小而美的音乐平台,也是独立音乐爱好者的天堂。虾米音乐的关停。对于很多的用户来说,相当于是一个时代结束了。从虾米的官方页面能看到我的注册时间是2010年1月,累计播放音乐数是22899首,不知不觉也是一个虾米的老用户了。

回想起来关于听音乐这件事,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这样的,小时候跟着家里听一听父母的那些磁带,大约在2000年前后,应该人手都能有一个walkman随声听了,条件好一些的开始听CD,现在我家里还收着一些用饭钱换来的碟片。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虚拟偶像与“想象的共同体”

虚拟偶像文化的建立,有非常多种说法,不论是粉丝经济说、内容生产说,或者同人文化说,都有各自的理由和道理。

近日发觉,其实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之起源和传播的思考》中的一些论点,也蛮适合来做一番解释。

《想象的共同体》成书于1983年,被视为20世纪末讨论“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作者的观点是:首先,“想象的共同体”绝大多数成员是分散的,相互之间没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这时代标签贴的太容易,少了曲折的故事

公众号后台有人留言想点一首《暗示分离》,朋友听后直言不讳:又是一首“备胎”的哀嚎。比如“原来我也只是你无名的过去”,透露出一丝丝怨恨感,也体现出“舔狗”不得善终。

“备胎”这个词是怎么红起来的已经不可考,但“舔狗”却是这一年多才频繁出现在人们视线的。

听下从前乐坛的金曲劲曲,会发现十之八九都要被归到这些“备胎”“舔狗”神曲中去。时代曲为什么专注苦情歌,讲这些爱而不得的故事?

因为,这是人性的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你们明明这么好,为什么最后没有在一起?

大学社团有两位相貌、气质、能力、性格都十分般配的学长和学姐,听说他们曾经是校园模范情侣,分手的时候让诸多同学不再相信爱情。

我们这届新生入学的时候,他们已经形同陌路,冷漠到擦身而过目不斜视、在同一场合出现也绝不对谈,彼此忽略的彻底。

新生们一面好奇,一面难以理解,到底什么样的冲突会让曾经相爱惹人艳羡的两个人走到如此境地?

后来得知,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太轰轰烈烈的故事,因为日常争吵,再因为眷恋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把每一天过得不求上进

今天的题目来自我的朋友马先生,我没有问过他关于不求上进的定义是什么,但假如以他本人——一个追求精致生活与生活情趣的人,作为注脚,那我认为,“不求上进”的生活简直太美好。

“上进”一直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它没有程度上的明确,不能量化的概念, 多半就变得模棱两可。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做: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41043人赞同的高票答案回答说:

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世间最美是留白

2006年在日本著名音乐人吉田拓郎的演唱会上,中岛美雪和他合唱了一首歌,是她写给他的唯一一首歌,《给我一个永远的谎言》。

她穿一件男装的白衬衫,牛仔裤,带着自信的笑容。他们的合唱如此的自然而安静,一曲之后,他们彼此鞠躬,再然后,她一个人微笑着欢快的走向幕后,没有留恋,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与手势。

那首歌是这样唱的:

用谎言来代替永远的分离吧
代替一切无奈的事实
即使他人不断追问分离的理由
仍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一个人过时间,一个人面对自己

一个人孤独吗?深夜里失眠的时候,是的。

黑暗中最容易胡思乱想,每根神经都敏感脆弱,想到生与死,想到家人、朋友,不在身边的人,想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压力。脑子里千万个念头暴跳如雷,叫嚣着、奔跑着,不能安抚。

一个人孤独吗?用辩证哲学的思路回答,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每天清晨睁开眼,打开手机发一个“早安”,洗澡换衣服出门,在楼下全家或者M记买一份早餐,穿过一个街口,坐两站地铁,走过两条马路,进

Read more

Posted in: 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我走出家门的时候最想你

假期总是过得飞快,在路边和母亲挥手道别的瞬间,突然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好在上了出租车这种矫情的情绪就戛然即止。

可以说,在春节时候从外地回家,适合爆发积攒一年的思乡情绪——典型表现为,觉得家里一切都好。

饭菜十分可口,少盐少酱,符合我清淡的口味。

鸡汤是细细熬过的,加一些泡开软糯的北方红薯粉,撒上几点胡椒,汤的香气隔着客厅都能闻到;冬天里母亲最喜欢的做的是白萝卜炖猪蹄,这道菜我在上海试过几次

Read mor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