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 : 远古至唐
简明的中国绘画史,远古到唐这一段很快就能理清,文中提到的大部分文物去博物馆也都看过,但没想到这样的方式串联起来。比较有意思的是,可以和高居翰的《图说中国绘画史》互补来看,《图说中国绘画史》虽然是从早期人物画,也就是汉、六朝到唐这一段开始,但短短十几页就带过,更多内容集中在宋元明纸上/绢帛绘画;《中国绘画》则从上古岩画开始一直讲到精美的唐代壁画,涉及墓葬、卷轴、壁画等等,可能这也和巫鸿对墓葬绘画的专业研究有关,同时也可以清楚看到,早期绘画是带有功能性质的,随着时间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门类。
如果说晚期绘画更多聚焦于对图像风格的自觉探索,那么早期绘画则担负着一个更基本而宏大的历史职责,即对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由此产生出绘画这一绵绵不息的艺术形式。
可能性的艺术 : 比较政治学30讲
看理想讲座内容改的书,确实和讲座一样口语化…内容不多翻得很快,泛泛而谈增长一点常识,但愿陷入政治生活的人都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极端。
关于大众对这本书的态度也很有意思。因为该书在电商平台莫名下架,让该书热度一下空前,哄抢一空。一部分对政治有所了解和涉猎的人抨击该书内容浅显,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部分人认为广开民智,奉若圣经,于是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前者何必拿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一本通俗科普书籍,后者不妨再多看一些更专业的作品自然知道优劣。还是那句话,但愿大家多一点宽容少一点非黑即白。
什么是社会科学的洞察力?它首先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号变成问号的能力,把“此时此刻”和无数“他时他刻”联系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每个人的敏感性有关,但是,也和每个人的“见识”有关——也就是说,你阅读过的、听过的、走过的、观察过的、思考过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把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
心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很简单,“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在“我”看来,先生学识丰富、生活宽裕,有令人艳羡的夫人,却不知为何总有一种孤独和愁苦,对人生也非常消极。在与先生的交往中,我逐渐了解了先生的内心,而这不过是先生死亡前陈情而已。夏目漱石对人性刻画之深刻、描述之细腻,有一种平静的压抑和绝望。
我们所有的能力,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因外部的刺激而强化或损坏。当然,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逐渐加大刺激才行。因此,倘若不仔细思考,就有可能在非但自己不知道,有时连旁观者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朝着危险的方向越滑越远。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
日式小说,读起来有点子伊坂幸太郎的风格,又有点像解忧杂货铺,放松读一下可以。有一说一,看完也有点想开个便利屋,我觉得自己这种性格就很适合去搞这些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解决问题的事。
人只能向前走,直到死心为止,对吧?
秋水堂论金瓶梅
按每章的细节分析点评金瓶梅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帮助理解书中的细枝末节,非常好看,看完感叹不愧是第一世情小说。田晓菲有才,很年轻时候撰写的此书,已经能够细数词话本与绣像本,同时与红楼、水浒类比,也有人认为作者过度阐释,但阅读理解本身就是很私人的事。该书也可以和之前读过的《金瓶梅的艺术》串联,看两书作者如何理解金莲、武松等人。
看他写一层势利热闹,写一层孤寂凄凉,再写一层情色欲望;又一层势利热闹,又一层酸心惨目,又一层嫉妒烦难。层层叠叠的意义,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依托。死亡的利齿,何尝能够解开这难解的生命之密结?
我们看到人世最大的悲哀又岂止在于生离死别?更在于那眼看着热闹的红尘世界依然旋转、自己却即将撒手而去、无人存问关怀的巨大的孤独。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四段独白,五角关系,是关于爱情,也是像《昨日的世界》一样的关于旧世界的悼念词。真爱不再,孤独永恒。
忽然间我们洞察了生命的结构:我们认为重要的人物退出舞台,不再演出,而我们根本不了解的幕后人物登场,我们马上意识到我们在等待着他们,而同时他们也正在等待我们,在登场的时刻,以全部的命运……
就像一个人遵循一种紧张的秩序行动一样,你掐着某一刻醒来,就像有人在等着你一样。并且很明显,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尽管你很久以来都不敢对自己承认这一点:你确信在这个秩序后边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如果你准时而细心,如果你按时起床,很晚上床,如果你在人群中度过很多时光,如果你到处旅行,如果你参观参观特定的地点,最终你会与那个等待你的人相遇。你当然知道这种希望完全是孩子气的。你只能相信世界拥有无穷的可能性。
明暗
夏目漱石的未完遗作。故事讲的是生活在东京的津田,生活困窘,父亲拒绝提供经济帮助,而他估计面子不愿让自己的妻子知道这一切。他与妻子之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虚伪的苟且,而妻子阿延也并非是真诚的对待津田,看似完美的婚姻背后有各自的私心和苦闷。除却津田夫妇,作者还描写了中产阶级的人际关系、话语矛盾、性格冲突,书名《明暗》是作者希望人们直视生活的表里不一与人性的明暗。作品中断在津田离开东京去寻找过去的爱人,留下遐想万千。
那是毫不留恋地横穿过自己前后左右的纷扰人生,直奔目的地的一种快感。
在绝望之巅
哲学家E.M.齐奥朗的处女作,齐奥朗是20世纪怀疑论、虚无主义重要思想家。全书写于作者二十一岁,以一种抒情的语言在阐述荒谬、抑郁、爱情等主题。可能是我不够绝望,也可能是翻译不行,竟然看出了一丝中二。P.S. 为什么要把Cioran翻译成萧沆…看着像老一代翻译家干的,就和Zarathustra翻译成苏鲁支一样,非常违和呀!
哲学是掩盖内心煎熬的艺术。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爱的多重奏/基顿小姐和其他野兽
略见于年终总结第二部分
0